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当下火热的春管春耕现场,湖北省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推进一批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应用,催生出一幅技术含量高、生产模式新的“荆楚春耕图”。这实际上正是新质生产力为农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硕士生、“85后”站“C位”——
春耕主角“新”人多
“用宽窄行插秧机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点,行距稍宽,可以养鸭。”近日,在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的春耕现场,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导机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扎根农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发展,成立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配备自动菌藻喷灌的稻虾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储备了丰富专业知识,回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经过三年的试验,田淑娴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鸭和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除去田租、农资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发挥生态链中菌、藻微生物、小龙虾、水稻和鸭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营养物质,改良虾田的底泥,用鸭子控制小龙虾密度和为稻田除虫除草施肥,生产出规格大颜值高的小龙虾,不仅可以节约饲料、渔药、农药、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还能提高小龙虾、大米、鸭蛋鸭肉的品质和口感。”田淑娴说。
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田淑娴便在村里逐渐成为了“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的难题常常来找她请教。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200余人,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田淑娴还开起了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形式探索更丰富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现场,记者发现,劳动者正向过去以传统农民为主向以高素质农民为主转变。
在襄阳市南漳县,今年水稻育秧主体大都是“80后”“90后”新农人创办的合作社。赵青就是其中一名“85后”,创办了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品种创新,实现了亩均纯收入2500元。“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首先要规模化、机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的助力,我们研发了功能性的低糖米,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了精深的稻米加工产品黑米茶,相关有机产品的价格,从传统的3.5元一斤可以卖到现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产品的身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青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高学历人才有17人,已经在特色水稻和黑色杂粮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杂粮食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春耕土壤焕“新”颜
“这块地准备种玉米,先抛洒液态粪肥,再翻耕。”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包養網,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油菜花海基地技术负责人谢四涛带着一台拖拉机牵引粪肥车正在进行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作业。他负责盛砦村上千亩油菜和玉米种植管理。在他看来,粪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就像给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这些都是发酵好的周边村庄的畜禽粪便,还田之后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产量,对环境也好,减少污染。”谢四涛计算过,这种技术能让油菜籽亩产量达400斤,较常规增产7.9%,玉米亩产量达1200斤,较常规增产8.2%。
万物土中生,种地先养土。湖北全省布局设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81个,平均每10万亩耕地达到1.8个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各级每年编制有分量的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耕地质量建设和地力培肥提供支撑。同时为了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当前,湖北正建立“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管网输送、“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等还田模式,扶持培育了70多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精确掌握每块土壤到底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营养元素、如何补施这些营养,湖北还持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每年稳定在90%包養網以上。“根据测土的结果和作物的需求来精准施肥,像这块地种松花菜,注重补充氮肥、适当补钾肥就可以。”云梦县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四田说,产量可比之前提高20%,化肥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减少了30%以上。
田种得好,离不开好土,更需要好的施肥技术。今年春耕,湖北还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油菜)种肥同播、一次性机械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从1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1%以上。
施好肥,养好地。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湖北耕地质量等级连续5年提升,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可靠保障。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
智能农机开始挑大梁
日前,黄冈市浠水县禾溢园家庭农场里,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台激光平地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来回驶过地里,不一会儿就将田平得整整齐齐。
浠水县多丘陵农田,高低落差比较大,以前都是用挖机来做平整,靠挖机师傅的肉眼和手感来确定高度差。今年春耕,很多家庭农场、合作社使用配备了北斗智能检测终端的激光平地机。“激光平地机通过北斗卫星和激光来控制角度,平整土地,大大提高了平整的效率,将地块高低落差控制在5厘米内,非常好用。”禾溢园家庭农场主黄金安说,这能将成方稻田土地高度差控制在2厘米范围内,使机插大田插秧时平均水深1-3厘米成为可能,同时大大减小了漏插率,避免了淹秧、露秧现象的发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至关重要的步骤。
除了整田智能化,今年春季田间管理方式也更智慧化了。在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周边1500亩农田里,实时监测地图中的这些农田被划分为了500块左右的地块,每一块农田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证。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新星说:“随便点开一块田,它的面积是多少,地力等级是多少,一目了然。通过大疆农田巡航机传回的高清田间照片和AI分析,再结合不同田块的情况,展示出田间苗、肥、墒和病虫草害等各种情况分布图,我们就可据此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育秧也实现了智能化,不再“看老天脸色”。在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育秧实现了全程智能化。温度包養、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都可以实现智能监测,远包養程调控。“它不仅摆脱了靠天育苗的困境,而且比传统大田育苗效益至少提升了2倍,育苗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田淑娴说,“前段时间持续阴雨,幸亏有了育秧工厂才没有耽误农时。”
今年早稻秧苗育好后,从4月10日开始,黄金安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1个人仅用两天时间就插完了100亩早稻,“比普通插秧机效率提高了20%,人工节省了一半。”
“近两年,湖北智能包養化农机购买意愿增长迅速。比如无人机,2021年购买1179台,2023年2869台,两年增幅达143%,智能农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作业服务处处长陶保平介绍,湖北已探索建设一批集成了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农场。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打算每年解决在各地智慧农场建设中实际遇到的2-3种问题,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完善和推广,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水平迈进。